第四十章 共和馒头
斜

西沉,将那天边的晚霞映得通红,九江城里依然热闹。
摩肩接踵的街道上,一些士兵正抬着大筐前进,一边敲锣一边吆喝。
“共和馒头!共和馒头!一

辫子换五个大馒头喽!”
人们纷纷好奇的望去,见那大筐里装満大馒头,个个都比碗大,与一般的大馒头不一样的是,这些馒头上还写着字“铁⾎共和”当下,几个乞丐立即绞断了自己的辫子,提着辫子上前换了五个大馒头,这一吃才知道,原来那馒头上的四个大字是用红糖加蜂藌写上去的,甜甜的,不比糖包差。
很快,全九江城都出现了这样沿街叫卖的队伍“馒头换辫子”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使城里更加热闹起来,一筐筐的馒头分发出去,换来得是一

又一

的辫子,等辫子将那筐装満之后,便当街堆起,浇上洋油,一把火烧掉,半座城都弥漫着这种发辫烧焦的气味。
围观的人群爆发出阵阵

呼,一

又一

辫子自觉的被人投进火里,烧成灰烬,少数保守人士也只敢对着那熊熊火焰头摇叹息,不敢公然对抗,因为这是⾰命军的行动,谁敢对抗,谁就是満清走狗,抄家杀头毫不含糊。好在⾰命军总算没有強行下令剪辫,不然的话,城里的一些士绅或许该考虑一下出城躲避的事了。
“哎哟!我的辫子!我的辫子呢?谁偷了我的辫子?”
“你这泼⽪!剪我辫子去换馒头?讨打不是?…来人,给我打!”
…
一些不愿意拿辫子换馒头的人很快发现他们的辫子成了某些饥民觊觎的目标,于是,在经过了一阵混

之后,那些还坚持蓄辫的男人纷纷抱头鼠窜,街上没辫子的人顿时显得多了起来。
在这些没有辫子的人里,两个青年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他们不仅没有辫子,而且穿的⾐服也很别致,据说那叫生学装,是洋装的一种,专给新式学堂的生学穿的。这两位“生学”一位二十多岁,戴着生学帽,另一位更年轻些,没戴生学帽,两人的脸上带着丝好奇,嘴角挂着微笑,満意的看着那些満街

窜的辫子男们。
“喂!生学伢子,去投军?先看看咱们的⾰命小册子。”一个戴着“铁⾎共和”臂章的壮汉走到那两个青年跟前,从背篓里拿出来几本小册子,递到两人眼前。
两个青年接过小册子,看了看,相视一笑,其中一人对那壮汉说道:“这些小册子我们在国外就看过了,这里的《⾰命军》、《警世钟》、《猛回头》,还有你没有的《洪秀全传》、《天演论》,这些⾰命教材不少都是留生学编写的,咱们两人都会背了。”
那壮汉瞪着眼,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打量了两人几眼,将那几本小册子又抢了回去,放进背篓,说道:“既然你们会背,那就用不着给你们了。”
见这壮汉转⾝

走,一个青年忙问道:“这位老表,看你打扮,是⾰命卫队的吧?请问共和军司令部怎么走?”
壮汉抬手指了指,说道:“顺着街边走,到了前头岔路口往右一拐,再过两条街,然后再往左一拐,就到司令部了。”
两个青年道了谢,结伴向前走,边走边聊。
“要我说,这九江的⾰命

还不够坚决!换了我,直接下令剪辫,谁不剪,就砍了他的脑袋!当年満人⼊关,能喊‘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为何咱们不能喊‘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戴着生学帽的青年说道。
另一个青年笑道:“尧卿,你太

进了。这百姓的辫子蓄了两百多年,哪有那么容易就愿意剪辫的?要是你真这样⼲,只怕

起民变。”
“述先,⾰命就是要

进!没有

进,就称不上⾰命。”戴生学帽的青年反驳道。“依我看,这光复会的人在⾰命

上还是不如我们共进会,甚至不如同盟会。”
“你这么快就把共进会和同盟会分开对待了?别忘了,咱们也是同盟会的⼲部。”
“同盟会纪律涣散,指望不上的。要⾰命,还是要靠咱们这些

进派,不然,咱们又何必出来另立门户?要是同盟会能够坚如磐石,怎会叫光复会抢了风头?去年光复会脫离同盟会,还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同盟会的那帮人,嗓门大,眼界⾼,派别林立,三教九流,搞搞议会政治可以,但叫他们导领⾰命,那是成事不⾜败事有余。再说了,同盟会那句‘平均地权’的口号喊得不是时候,不利于团结缙绅。”
“可是却能团结会

啊,乡里的穷汉哪个不是想拥有几顷好田?我总觉得咱们把那句口号改成‘平均人权’有些不妥。这一点上,你可一点都不

进啊。”
“有什么不妥?什么时候喊什么口号。现在是民族之⾰命,还没到社会⾰命的时候呢。”
两人边说边走,一路向人打听,很快走到道台衙门,举头一望,那衙门前立着块⽩底黑字的牌子:华中光复军⾰命军府政共和军总司令部。
守卫拦住两人,盘查一番,总算是看在他们那一头短发的份上没有扣留他们,但也不许他们呆在司令部门口。
正僵持时,却听有人⾼喊一声:“总司令到!敬礼!”
守卫急忙将两人赶到路边,站在两人跟前持

敬礼。
赵北在卫兵的簇拥下,骑着马走到司令部前,还没下马,就听见有人在旁⾼喊:“总司令,我们是同盟会的⾰命同志,我们有话跟你说!”
赵北扭头一望,看见两个穿着生学装的青年,于是跳下马,向跟在⾝后的田劲夫使了个眼⾊,两个卫兵走了过去,将那两个青年搜⾝之后带到他面前。
“你们是同盟会的?”赵北打量了两人几眼,觉得其中一人有些眼

,似乎以前在历史照片中看见过,不过这年头打着同盟会旗号的江湖人士太多,这两人未必真是同盟会的会员。共和军光复九江之后,不少新式学堂的生学纷纷投军,其中就有人自称是同盟会员,至于是真是假,确实不好判断,但只要是知识青年,赵北一概来者不拒,

杆子和笔杆子都是⾰命不可或缺的力量。
“鄙人孙武,字尧卿,号梦飞。”戴着生学帽的青年自我介绍道,随后指了指⾝边那名同伴,说道:“他叫彭汉遗,字述先。我们都是同盟会的⼲部。”
“孙武?你说你叫孙武?”赵北微微一愣,这人竟是辛亥⾰命时期著名的“三武”之一,难怪看着眼

。
m.Zw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