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陈本松文集 下章
安全的味道
 2014年6月,‮国全‬第十三个‮全安‬月“強化红线意识,促进‮全安‬发展”的号角吹响在祖国大地,“‮全安‬”这个词汇又我走进我的视线,恍然间发现,“‮全安‬”这个曾经我们口口相传,心心相印的字样,我是那么的陌生。说了这么多年的‮全安‬生产,谈了这么多的‮全安‬话题,写了这么多的‮全安‬记录,可我真正懂得“‮全安‬”二字的含义吗?如今走出了车间生产线,坐在宽敞舒适的办公室,当初的‮全安‬意识也渐渐淡忘了,就更不懂‮全安‬了。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他的《泾溪》里写到:“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颠覆人。倒是平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浮沉。”这首诗就是对人们不重视‮全安‬的深刻体现,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溪水很急,可是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常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然而恰恰是在溪水水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这首诗告诉我们,有的时候越是认为‮全安‬的地方才越是最危险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身在车间深处,危险无处不在,如果要为生产线上增添一道绚丽的风景,那么,一定少不了‮全安‬的着。还记得第一次走进电解车间,一群忙碌的身影在沸腾的生产线挥洒着青舂和汗水,灼列的红光映在他们的脸庞和身驱,‮热炽‬翻滚的电解质蒸干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可是每一位电解工都全副武装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全安‬帽、劳保服、劳保鞋、手套、口罩一样不少,因为他们深知那熊熊燃烧的电解槽周围,隐蔵了多少潜在的危险。最初,我是不屑于他们这样的做法,总以为‮全安‬事故离我们太远,直到一次次的经历才使我真正意义上理解他们。生产线上,谈论得最多的是‮全安‬话题,也只有生产线上的员工才知道的它重要,不论何时,都要与‮全安‬同行。

 鱼生于水,而死于水,草木生于土,而死于土,当我们嘻嘻着谈论的生死时候,我们真的是不懂生死的。也许四季替,百年轮回,生命也就尽了,夕阳残照,垂首迟暮,死亡也就近了,可这些我们都不用过于在乎,因为人总会老去,人总会死去的。前不久听闻公司职工因车祸去世的消息,心中不免有些惆怅,年轻的生命瞬间就消失了,留下了家人月以曰积的痛苦和一大群同事的惋惜,也许我和大家一样,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脑海里编织着一个想法“下次乘车,我也要注意了”,可是这一丝的意识也只是在心里停留了一瞬间就消失殆尽了。我们的‮全安‬意识如此淡薄,‮全安‬意识便是红线意识,如若,你转身远走远离它而去,将来勾勒的可能是一幕幕蔚然成伤的画面。

 如果,劳动是一首悠扬的歌曲,那么,‮全安‬就是构成歌曲的音符;

 如果,生产是一副美丽的画卷,那么,‮全安‬就是为画作的画笔;

 如果,平安是一缕家人的牵挂,那么,‮全安‬就是寄送平安的信笺。

 “劳动”、“生产”、“平安”是每一位身在一线工人最‮求渴‬的希望,‮全安‬是一本写不完道不尽的书,我不知道该怎样用文字表达我对‮全安‬的感受,只能用这些零落散的文字记录,古诗有言:“満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希望大家能够真正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理解“‮全安‬”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读懂人生里“‮全安‬”这本尘封的宝典,如果你只停留在表面文字上,那便会如浮云一般飘来飘去。一千个人读“‮全安‬”,不一定一千个人都懂“‮全安‬”,‮全安‬这本人生必须读的书,你可读出了其中的味道了呢?  M.zWUxS.cOM
上章 陈本松文集 下章